拯救作息计划启动!世界睡眠日,潮新闻创作者邀你一同关注“头”等大事

“报复性熬夜”“修仙党”“夜猫子”“起床困难户”……这些主动或被动的睡眠难题,困扰着许多人。特别是工作学习压力大的青年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深陷“不早睡→起不来→睡不着”的恶性循环,在“特困生”和“熬夜战神”状态间反复横跳。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28%的人夜间睡眠不足6小时,64%的人睡眠质量欠佳。“睡个好觉”早已从基础生理需求升级为都市生存的“隐藏副本”。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潮新闻特别邀请多位健康领域创作者发起“睡觉才是头等大事”共创策划,为各类睡眠难题支招。困倦、失眠、干眼症、胃酸反流……一旦你有这些问题,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调整睡眠作息和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潮新闻“健康小站”圈子开设“健康睡眠打卡”板块,欢迎广大用户发帖记录自己的睡眠情况,方便随时回顾“早睡flag”完成情况。如果你有其他与睡眠有关的问题,也可以发帖咨询,与圈子内的潮客们开展交流。
健康睡眠,不只在世界睡眠日这一天。不要在闹钟响起时拖着疲惫的身体起身,才后悔昨晚为什么没有好好睡觉。


@浙二眼科万婷医生:别让熬夜“偷”走你的眼睛!
我们不仅要关注睡眠质量,更要警惕睡眠质量差对眼睛的“暴击”。研究显示,连续熬夜3天,泪液分泌量会减少30%,干眼症的风险飙升。长期在昏暗的环境下看手机,可能会增加黄斑病变的风险。

这里建议大家,每用眼40分钟,就闭目养神或远眺5分钟;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开启护眼模式,并使环境光线大于屏幕亮度;睡前一小时停用电子设备,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此外还可以尝试热敷眼周来缓解疲劳。


@浙江精神科裴双义:睡眠模式,竟藏着人格密码?
性格与睡眠质量并非毫无关系。研究发现,高神经质人群因情绪敏感易失眠多梦、睡眠周期紊乱;随和型人格者则更易进入深度睡眠,醒后精力充沛。

睡眠同样会对人格产生作用。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进而影响人格表现,可能容易变得烦躁易怒、情绪低落。重视睡眠,养成规律作息,让自己的人格与睡眠都处于良好状态。


@潘杰医生:胃酸反流患者应该怎么睡?
实验表明,左侧卧位可最大程度减少胃酸反流,因重力作用利于食管排空。部分人担心左侧卧压迫心脏,但实际对心脏功能无负面影响。若习惯平躺,可将床头抬高15°左右,利用重力减缓反流。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尽早就医,专科医生会根据贲门松弛度等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如调整药物、生活方式指导,甚至内镜微创治疗。科学管理结合专业诊疗,才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健康阅:换季睡不好,四招助你睡个好觉!
一,调节昼夜节律,起床和入睡的时间尽量固定,晨起后接触自然光;二,优化睡眠环境,卧室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使用遮光窗帘,睡前一小时关闭电子设备;三,注意饮食适量运动,睡前一小时不大量进食,白天可进行快走或瑜伽运动;四,学习心理放松技巧,参考“4-7-8”呼吸法,能有效放松身心。


@徐明智医生:为什么睡眠不能被替代?
睡眠就像给人体充电。假如成年人一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容易导致心血管问题,高血压、心梗、中风等疾病风险增加。此外,熬夜易导致肥胖和血糖失控、免疫力下降,身体出现慢性炎症的概率上升。所以,睡眠不能被替代,建议每天睡够7-9小时。


@丽水市人民医院:改善睡眠质量,拥抱健康人生。
健康的睡眠,是一种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的高质量睡眠状态。而对于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早晨过早自然醒的人群来说,白天容易疲劳乏力,伴随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睡前听轻音乐、喝热牛奶、读纸质书籍等方式,营造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或进行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冥想等活动,给自己来一段美妙的“身心SPA”。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饱受失眠之苦?教你几个沾床就睡的方法。
一,专床专用,避免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或看书,强化“床=睡眠”的条件反射;二,困意驱动,无困意时不上床,避免无效躺卧,建立“上床即困”的生理反应;三,睡不着离开床,若30分钟未入睡,起身冥想、按摩穴位或练习腹式呼吸,待困倦再回床;四,积攒睡眠驱动力,适度延长清醒时间,通过“橡皮筋法则”蓄积困意;五,分时段运动,白天进行适量有氧运动,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当然,还需要保持平和心态,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助力身体适应环境。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