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中非合作论坛专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9月14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中非合作论坛专题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耿欣: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场监管总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举世瞩目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刚刚成功召开,在市场监管领域,多项对非合作举措被纳入峰会成果,包括实施中非质量提升计划、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设立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和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等,进一步助推中非双方市场规则规制相容互通。

为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上述合作成果详情,我们邀请到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此外,我们还邀请到国际司司长刘健男先生、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先生、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张朝华先生、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先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治平先生,请他们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蒲局长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大家上午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合作指明方向。其中,“实施中非质量提升计划”和“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由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实施。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非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指出中国和非洲是发展道路上的真诚伙伴,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释放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强烈信号,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市场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提出了“中非质量提升计划”,目的是通过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领域开展对非援助合作,提升非洲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中非质量管理、标准相互衔接,市场规则、规制相容相通,有效降低中非经贸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对非制度型开放,为建设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非质量提升计划”涵盖4项系统集成、有机衔接、协同发力的配套举措。一是“建设10万亩中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帮助非洲国家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应用,引领当地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设立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援助非洲建立标准信息平台,加强中非能源、农业等关键领域标准对接,解决中非贸易产品标准不兼容等问题,推动非洲标准化人才培养。三是“设立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引入统一国际标准,实现中非贸易主体与产品的身份互认、产品可信、流通顺畅。四是“中非合格评定能力提升行动”,援助非洲提升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能力,开展中非贸易重点产品领域的互认合作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以上合作举措都已纳入峰会成果文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

记者朋友们,加强中非市场监管合作,对帮助“非洲制造”提质升级,进一步推动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有积极意义,将为非洲国家、为中非共逐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谢谢大家!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耿欣:谢谢蒲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请问市场监管总局“中非质量提升计划”这一系列对非合作举措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中非质量提升计划”系列对非合作举措,有机衔接,立体贯通,综合运用标准、认证、检验检测全链条质量工具,包括基础性研究、能力建设培训、小而美项目和示范性工程,措施务实,内容丰富,弥补质量领域援助非洲的空白,深受非洲国家欢迎。

一是顺应时代潮流。合作举措体现中非合作的时代性和引领性,重点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和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领域需求,着力帮扶非洲国家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水平,帮助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助力非洲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繁荣振兴,对非洲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是促进互联互通。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是非洲农产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地。措施着眼非洲大陆自贸区一体化建设,推动中非标准、规制相通相容,有力推动中非两个大市场贸易规则相互衔接,互联互通,促进中非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更好实现中非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和成果共享。

三是践行真实亲诚。充分体现非方优先关切和合作需求,认真听取和吸收非洲伙伴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对非洲伙伴的“真”。建中心、搭平台、创示范、搞培训,拿出实打实沉甸甸的举措,突出“实”。坚持友好协商、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开放包容,体现“亲”和“诚”。

市场监管总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落实峰会成果为主线,聚焦质量领域对非合作,切实提升非洲国家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水平,助力非洲实现工业化,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贡献市场监管力量,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中非合作“小而美”项目不断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贡献。请问市场监管总局在“小而美”项目实施上有什么考虑?


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刘健男: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包括实施1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体现着中方对非洲发展的坚定支持,也展示了中非合作的新方向和新重点。

市场监管总局贴近经营主体、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有很强的职能优势,我们将大力实施“小而美”质量提升项目,打造中非合作的质量引擎,引领中非合作质的飞跃,赋能非洲现代化进程。

一是积极响应非洲需求。非洲联盟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质量政策的协调。我们积极响应非洲民生和发展需求,聚焦“质量提升”,针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清洁能源、能力建设等实施“小而美”项目,帮助非洲农田种得更好,食品检测更准,能源更清洁,发展水平更高,以实实在在成效,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质量。

二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市场监管总局持续深化全球治理伙伴关系,积极联合非洲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计量局、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等国际组织工作。我们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多项对非技术援助,比如与国际计量局合作,凭借技术优势,在国际上牵头开展真菌毒素检测对非援助,在国际计量界取得极大反响,深受非洲人民欢迎。

三是加强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发展经验很适合非洲国家参考。当前,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正在推进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协调包括标准、规制在内的贸易规则。我们将探索和非洲国家共同研制技术标准,共建检测实验室,加强产品溯源,以一个又一个“小而美”项目,切实促进中非“两个大市场”融合发展,提升中非28亿人民福祉。


中国质量报记者: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提出,要实施兴农惠民伙伴行动,建设10万亩中国农业标准化海外示范区。请问该示范区建设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与国内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哪些区别?下一步,又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非洲地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深化中非双边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助力非洲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标准海外应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刚才,记者朋友提到在非洲地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跟国内比有哪些区别,由于这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还要克服不少困难。一是非洲的农业基础相对弱。非洲地区农业用地相对贫瘠,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水利设施也不够完善。二是标准化管理难度大。非洲农业生产规范化水平偏低,农民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习惯存在一定阻力。三是保障条件面临压力。非洲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再加上相关的发展政策有时也会调整,给组织农业生产带来不少挑战。当然,在中非共建高水平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困难,把这项工作做好。

落实中非合作战略部署,我们已经启动在赞比亚选择小麦、玉米、辣椒、万寿菊等大宗粮食和经济作物,深入实施中国农业领域的相关标准,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标准化种植和示范推广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本届中非合作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谋划推进工作措施,同时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拓展标准化示范区领域和范围,高质量完成10万亩示范区建设任务,为深化中非农业合作贡献更多标准化力量。


中国新闻网记者:峰会通过的成果文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要“设立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请介绍下中心的成立背景、中心定位、重要意义,及中心成立后,将开展哪些工作?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治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标准化作为推动国际贸易与技术交流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携手非洲联盟,共同发起、筹建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标志着中非标准化合作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心的设立,将通过标准化创新与合作,促进非洲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将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标准化研究、信息服务、开放合作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将充分发挥中非双方优势,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为中非企业投资贸易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向更高质量发展。中心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中非标准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升级。中非双方将共同搭建多语言版本中非标准信息平台,汇集市场准入、技术法规、标准题录等信息,促进双方政策、规则、标准互联互通。该平台将极大地方便中非有关机构、企业等用户获取所需信息,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二是开展中非重点贸易领域不同语种标准的翻译。经双方授权后,将围绕机电产品、机械器具、车辆运输、服装纺织、化工产品等中非重点贸易领域,开展中国标准外文版和非洲标准中文版翻译工作,将极大便利中非企业查阅和使用对方国家的标准信息,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三是实施中非标准化交流合作项目。围绕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持续深化中非在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动研制国际标准。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动非洲国家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产业升级。深化中非标准化交流互访,建立定期会晤机制。

四是推动非洲标准化人才培养。中心将根据非洲各国的实际需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通过选派我国专家赴非、邀请非洲标准化工作人员来华或线上培训等方式,在节能环保、农业食品、传统医药、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培训。未来3年,预期完成200名非洲标准化工作人员培训,为非洲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的建立是中非标准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将不断推动中非标准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中非企业投资贸易提供更加坚实的标准化支撑和保障,助力中非经贸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封面新闻记者:峰会通过的成果文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要设立“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项目,请介绍一下平台的详细情况?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非洲市场大量消费品来自中国。然而,随着中非贸易的不断深化,双方在贸易数字化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贸易效率受限。一方面,中国输往非洲的产品缺乏有效的验证机制,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中国品牌的形象;另一方面,非洲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数字化互认环境。因此,中国有必要与非洲国家合作,推动数字化和标准化进程,通过构建基于国际标准的产品数字标识,建立可信的数字化环境,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加速中非贸易规模的提升。

项目的核心是构建“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它将采用国际标准,建立产品数字化识别规则,确保产品信息的共享和身份验证。平台将支持消费品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产品身份的互认、数据的可信和流通的顺畅。商品条码是商品流通的身份证,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产品护照,是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作为我国物品编码和商品条码的管理机构,国际物品编码组织的成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将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中国产品信息的数字化,并与非洲伙伴共同采集、验证和应用产品数字身份标识,服务于中非消费品贸易。

我们将通过建立产品数字身份(GTIN)标准体系,增强跨境贸易的数字信任。具体而言,对于非洲输华产品,将进行数字身份标识的可信验证;对于中国输非产品,将支持商品数据信息的共享,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项目还将建设中非贸易产品及企业数据的可视化系统,监控消费端产品贸易情况,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中非贸易的互信和可持续发展。预计项目将覆盖医疗产品、电子设备、食品、酒类等多个品类,为中非双方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贸易便利。以上是我对“设立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的相关解答。


紫荆杂志记者:开展中非合格评定能力提升行动是实施“中非质量提升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介绍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张朝华:感谢提问。中非合格评定能力提升行动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先期正在开展的中非认可能力提升行动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承担,主要包括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中非认可机构联系。目前,我们已与6家非洲认可机构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对方合作诉求,针对非洲认可技术能力存在空白或有待加强的方面,确定了中非认可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

二是签订中非认可合作备忘录。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期间,与4个非洲认可机构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巩固中非认可机构友好合作关系,明确双方合作的目的、指导原则、领域、方式、经费安排等,为双方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提升认可能力提供机制保障。

三是开展对非认可技术培训。9月2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了非洲认可机构培训班,邀请来自8个国家的非洲认可机构人员开展交流、研讨、实地考察和经验分享,共商中非认可合作和能力提升的具体举措。

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中非认可人员交流合作,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扩大双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二是加强认可技术交流合作,通过信息交换、培训研讨、联合研发等活动共同提升认可技术能力。三是加强认可实践交流合作,在认可评审、业务发展、数字化转型等各个方面深化合作。我们将在市场监管总局统一部署下,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拓展中非认可交流合作,为中非经贸合作、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