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到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刘志强,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玉明,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吴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英明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紧紧锚定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目标定位,坚持创新驱动,聚力深化改革,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势头。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4.1%、7.3%,增速分居全省第4、第2、第1位,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夯实了“三农”根基、提供了基础支撑。
一是牢记“国之大者”,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生产保持稳中有增,大豆扩种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我市作为全省6个总产增加、单产提升贡献较大的市之一受到省通报表扬,河口区、垦利区入选“国家大豆单产提升工程”。“菜篮子”产品保障有力,蔬菜、肉蛋奶供给充足,产量双双稳定在80万吨以上。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以上,处于全省前列。
二是筑牢“后备粮仓”,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效明显。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扎实推进,初步探索出了“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机械深翻打破不透水层+暗管铺设”等多种技术路线和路径模式,有序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4.59万亩。其中,广饶县作为全省2个县区之一,获批开展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县建设。垦利区入选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县级成果样板县。盐碱地种业攻关取得突破,全市累计保存种质资源4.3万余份,筛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6个,5家单位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三是狠抓“强链延链”,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培育形成了百亿级现代畜牧、百亿级特色水产、国家级沿黄大豆“三大产业集群”和黄河口滩羊、大米、大豆、对虾“四条全产业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突破200家,3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突破6000家。先后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省现代农业强县、乡土产业名品村等“国字号”“省字号”乡村产业集聚区210余个。累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个、“好品山东”目录清单产品5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36个,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达到11.63亿元,“黄河口农品”品牌影响力进入全省前5位。
四是打造“示范样板”,和美乡村建设扩面成势。聚力抓好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共规划建设11个省级、17个市级、26个县级片区,覆盖全市30%以上的村庄,覆盖率全省领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65%以上的村庄污水实现有效治理。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310个,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共富乡村建设,探索推广来料加工、产业赋能等6种共富模式,建成118家“共富工坊”,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省标脱贫享受政策户人均纯收入位居全省第1。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提速提质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为牵引,突出“一个重心”,守牢“两条底线”,强化“三大举措”,扎实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一是以更高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速提质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聚力实施片区提升行动,做实“片区+园区+强镇”联建共建模式,新建5个市级重点片区,新争创2个省级乡村振兴片区和2个省级衔接推进区。聚力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村庄清洁系列战役。聚力推动共富乡村建设,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等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二是以更强担当扛牢使命责任,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返贫底线任务。全力抓好粮油生产,深入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大力实施10万亩国家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高标准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快推进特色育种攻关,改造提升盐碱耕地5.2万亩,培育新品种(系)30个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入落实各类帮扶政策,推动衔接资金项目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
三是以更大力度抓好兴业富民,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在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上再加力,年内力争打造10条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擦亮“黄河口农品”金字招牌。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上再加力,扎实推进水、肥、药科学高效利用,持续抓好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在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上再加力,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沉睡资源唤醒”行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黄三角早报记者: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做了许多工作,请问目前片区建设的成效如何,接下来还有哪些举措?
刘志强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以村庄和片区为基本单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连片规划、全要素推进片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片区建设扩面成势。截至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11个省级、17个市级、26个县级片区,覆盖全市村庄的30%以上,省级片区数量居全省首位,片区村庄覆盖率全省领先。片区内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实现全覆盖,道路硬化、天然气全部实现“户户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二是片区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做实“片区+园区+强镇”“片区+产业+集群”等联建共建模式,片区内累计建成24家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近三年引导110个总投资过亿元的重点产业项目在片区集聚,有力支撑了片区产业发展。三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建立“1+5+N+N”工作机制,充分调动部门单位、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性,71家企业、金融机构、部门单位帮包重点村和重点项目99个,落实金融资金达5.4亿。组建“共富指导员”团队,整合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等力量,选派200名精干力量到片区和重点村庄精准帮扶,片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四是支持保障更加有力。纵向看,从市县到镇村,各级思想认识越来越统一,上下联动更加顺畅;横向看,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项目建设、政策叠加、资金保障等方面各尽其能,形成片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把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作推动乡村全域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由“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一域兴”向“全域兴”跃升,形成更有感、更可观的乡村全面振兴“东营范例”。一是统筹优化片区发展布局。坚持省、市、县联动,梯次打造、同步推进,2025年,新建5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全面完成东营区“吕乡田园”、利津县“田园牧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建设任务,新建2个省级片区,持续推动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片区拓围扩面,“以点带片、连片成面”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二是推进片区建设提质增效。发挥片区载体平台作用,围绕“五个振兴”论证实施总投资41亿元的85个重点项目,集聚资源要素,连片提升乡村产业层次、村庄风貌和治理水平。做实“片区+园区+强镇”联建共建模式,健全完善“1+5+N+N”工作机制,吸引资本、技术、项目、人才等要素向片区集聚,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建、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打造新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三是提升片区共同富裕水平。以正在开展的党建引领共富乡村建设为引领,完善联农带富、益企共富等措施路径,集中推进实施一批共富产业项目,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抓好农村资源、资产盘活利用,因地制宜建设“共富工坊”“共富公司”等共富平台,以市场化方式统筹开发农村“沉睡”资源资产,助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山东广播电视台东营记者站记者:
近几年,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畜牧业已经成为一大特色。请问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市做了哪些工作?
刘志强
近年来,全市畜牧兽医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砥砺奋进、积极作为,肉蛋奶供给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2023年以来累计争取省级以上政策项目资金1.96亿元,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河口区、利津县、广饶县创建为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垦利区获批国家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同时,强化项目带动,谋划实施一批全产业链项目,持续推动畜牧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向优。2024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5.6万吨、同比增长1.35%,牧业产值117.6亿元、可比增速3.3%。
二是持续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加快推进《东营市黄河口滩羊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黄三角肉羊”“鲁东肉羊”新品种国审加快推进,黄河口滩羊年出栏量稳定在300万只以上,年屠宰加工量达到100万只,产品荣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一级认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0亿元。聚力推动“黄河三角洲奶都”建设,全市奶产量达到47.13万吨,平均单产达到12.3吨位,居全国前列;澳亚集团平均单产达14吨,居国内首位。
三是推动畜牧业清洁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提标扩面,加快构建种养衔接、农牧循环长效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持续走在全省前列。黄河三角洲优质牧草带建设加快推进,苜蓿等优质耐盐碱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冬闲田单季流转种植牧草模式已推广面积1400亩,长势良好。农业农村部到我市调研盐碱地种草经验做法。
四是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产、管、打并重,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连续多年持续高位运行,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应免畜禽实现应免尽免,抗体合格率超过85%。检疫监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猪、牛、羊产地检疫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出证落地回收率达99.89%,居全省首位。强化联防联控,抓好布病、炭疽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四个高”“两个高于”的要求,聚焦推动全市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做大做强奶业、肉羊两大优势产业,攻坚突破奶农代加工、冬闲田种牧草、基层兽医队伍建设“三个事项”,聚焦提质增效、强基固本、质量安全、融合创新、绿色生态、素质提升“六大工程”,持续推动我市现代畜牧业走在前、挑大梁,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这几年,我市相继承担了一些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农村改革稳步推进,请问在这方面探索出了哪些经验?
刘玉明
近年来,垦利区聚焦权能拓展和机制创新,开展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承担了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建立健全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治理框架。一是打造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模式。推行“政经分离”改革,探索村级组织“三类四议两联席两公开”运行规则,32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与村委会职能分离、账务分离。开发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实现村级财务、资产、资源、合同的动态监管、实时监测,建起“数据全录入、流程全监管、服务全公开”的智慧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改革破题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化新动能。二是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程序。开展集体资产权属归位试点,将村集体12.54亿元资产和107万亩资源权属划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村集体“三资”底数清、权属明。在全市率先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配套交易办法和交易规则,形成“县—乡—村”三级联通的市场体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场交易“应进必进”,累计交易205笔,交易金额1.13亿元,带动集体增收600余万元,畅通了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创新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新模式。承担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任务,积极探索机制和模式创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密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了“保姆式订单+二次分红”“租金+股金+薪金”“链条式分工+立体式协作”三种与农利益联结方式;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创新“种养结合、生态链循环”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串起了“养殖—粪肥—绿色种植”的循环种养生态链,年均生产有机肥7.5万吨,实现化肥减量替代3.7万吨,21万吨沼液肥免费发放还田,构建了长效化粪肥还田利用运行模式,切实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实现了养殖增绿、农业增效的双赢。今年,垦利区将持续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改革动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贡献垦利力量。
鲁中晨报记者:
近年来,我市“黄河口农品”的知名度逐年提升,请问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上还有哪些工作举措?
吴晗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为主题,培育形成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强化宣传推介,“黄河口农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黄河口农品”品牌建设。一是加强“黄河口农品”品牌培育。实施“黄河口农品”品牌提升项目,丰富品牌内涵,建立品牌矩阵,打造“黄河口农品”品牌2.0,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发布、宣传。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和产品品质鉴定,深度挖掘品牌价值潜力。二是加大“黄河口农品”宣传推介力度。聚焦大中城市,结合区域特点,组织开展精准化宣传推介活动。突出优势产业和核心产品,探索建立全市优质农产品信息名录,加快完善“黄河口农品”全方位宣传矩阵,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推介一体化,持续提升“黄河口农品”品牌影响力。三是扩大“黄河口农品”市场效应。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特色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积极抢抓市场机遇。充分结合各级各类农产品展洽会,探索建立“黄河口农品”产销对接机制,更好服务于企业和产业发展,推动“黄河口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