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濮阳|郑济高铁女工披上“最美”婚纱

3月7日,在郑济高铁濮阳东站的施工现场,女工李锐捧着一张用木框装裱的大照片看个不停。照片里,李锐身着婚纱,挽上丈夫郭传虎的手,笑意盈盈地站在濮阳地标建筑“龙形雕塑”下。“我要把照片寄回家保存,这太珍贵了。”李锐说。

在施工现场,还有40余名女工收到了照片,有的是婚纱照,有的是个人形象照。“很多工友来自外省。今年春节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们放弃了回家团圆的机会,仍然坚守在高铁建设一线。”据中建八局代表赵世海介绍,“三八节”前夕,中建八局濮阳东站项目部专门组织了拍摄活动,希望为投身濮阳高铁建设的工友们送上一份特殊礼物。

郑济高铁是我省“米”字型高铁网的最后一“点”。“我们之前在全国各地跑过活,濮阳高铁紧张快干的氛围还是感染了我们。”郭传虎说,今年春节,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也为了赶工期,夫妻俩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老家安徽阜阳,“现在每天干十一二个小时,为了早日通车,大家都很努力。”

拍摄那天,郭传虎和李锐第一次来到濮阳市区。一面走,一面看,他们感慨万千。“结婚27年了,我们第一次拍婚纱照。”李锐说,在濮阳辛苦奋斗的经历,为他们留下了最美的身影。


安徽省阜阳市 郭传虎 李锐夫妇


濮阳县八公桥 黄利民 陆少娜夫妇

每天五点出发去工地 为了晚上可以陪孩子

在濮阳高铁东站项目的建设中,无论是来自外地的工友,还是濮阳本地的工友,都付出了太多的辛劳。身为濮阳人的陆少娜,并没有因为家在这里而更加轻松。

32岁的陆少娜和爱人黄利民都是濮阳县人。陆少娜告诉记者,身为濮阳人,能为濮阳高铁项目建设出一份力,她感到非常骄傲。然而每一份付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劳,陆少娜和黄利民虽然年纪不大,却也已是3个孩子的父母了,大女儿已经9岁,小女儿才3岁。为了能多一些时间陪孩子,他们每天早晨五点出门,因为时间紧张,他们的早饭只能在路上吃。晚上下班后,为了可以早点回去看望孩子,他们放弃了公司提供的免费晚餐,选择开车回家跟孩子们一起吃饭,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小时。

然而他们并不后悔选择这份工作。陆少娜穿上婚纱,黄利民也换上了西装,往日里风尘仆仆的小两口,如今面若桃花,在龙都广场的龙形标志下,深情相望,重新找回了他们恋爱时浓浓的爱意。


安徽省桐城 刘红兵 姚远玲夫妇

响应国家号召 跟濮阳人过“濮阳年”

47岁的钢筋工姚远玲和爱人刘红兵是去年10月一起投入到我市高铁东站建设项目中的。和其他所有外地的工友一样,这个春节,他们选择留在了濮阳,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异地过年。姚远玲告诉记者,她跟着爱人一起东奔西跑20年了,却从未有过在外地过年的经历。每到年底,无论离家多远,他们都要回去,陪伴年过古稀的父母和还在念书的女儿。谈起今年没能回家乡过年的感受,刘红兵说:“其实是有些遗憾的,毕竟是过年团聚的日子,但是既然我们选择来濮阳投入高铁建设,就要为濮阳出力,而且我们响应了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能跟濮阳人一起过个‘濮阳年’,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拍摄婚纱照前,姚远玲特意穿着婚纱跟远在老家的女儿通了视频电话。视频中母女二人笑颜如花,姚远玲告诉记者,这是自婚后二十年来,她第一次化妆,也是第一次穿上婚纱。


湖北省咸丰县 张友会 吴琼艳夫妇

结婚26年 在濮阳圆了婚纱梦

2020年7月,48岁的吴琼艳和爱人一起从湖北老家来到濮阳。在同乡的介绍下,她和爱人张友会凭借着一手精良的木工手艺,很快融入了我市高铁建设的工作中,吴琼艳告诉记者,她和爱人结婚已经26年了,然而第一次拍婚纱照却是在濮阳。

湖北的气候不像河南,雨水更多,初到濮阳时,吴琼艳有些水土不服,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很快适应了濮阳相对干燥的气候。爱人张友会告诉记者,在来濮之前,他们曾在山西、四川、重庆等多地打过工,却很少能体会到如濮阳工友般的热情。看着身穿婚纱的爱人,张友会有些哽噎,他说:“我们结婚已经26年了,我一直欠她一场婚礼,没想到,在濮阳圆梦了。”看着镜子里身穿婚纱的自己,吴琼艳笑得很开心,她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48岁这年,在远离家乡的濮阳,跟爱人一起完成这个二十多年的心愿。


安徽省阜阳市 王兰金 吕雪梅夫妇


四川省越西县 吉木五加木 木工


四川省越西县 莫洛果各木 木工


四川省越西县 阿尔五来木 木工

民族不同,但都是中华儿女。

莫洛果各木、阿尔五来木、吉木五加木是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三名女工友。彝族的新年和汉族的不同,她们的老家,过的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号。谈起没能回家过年的感受,她们说:虽然我们的习俗不同,民族不同,但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濮阳需要我们,我们就会来,哪里需要我们,我们都会去!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