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这个地方婚嫁不讲排场 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幸福生活

在一些农村地区,婚事大操大办很常见,嫁女儿要天价彩礼的也不少,“养娘费”动辄十万八万。繁复的礼节、严重的铺张浪费,很可能导致年轻人婚后生活拮据,甚至出现矛盾。与之不同的是,芜湖县在提倡移风易俗婚事从简方面,创新举措产生很好的效果,婚嫁不讲排场、不攀比正成为一股新风尚。

  好姑娘主动践行移风易俗

  “90后”黄池姑娘史玉庭经人介绍,认识了芜湖县花桥镇九十殿村青年徐辉。2014年,两人喜结连理,他们带头践行村里倡议:一切从简。“没在城里摆酒席,就在农村老房子里摆了7桌,请了亲朋好友聚一聚,因为场地不够,只能一次开3桌,也算是流水席。厨师也是自家亲戚,热热闹闹的。”史玉庭说。由于工作很忙,结婚前他们连婚纱照外景都没拍,记者走进她家,都找不到结婚相册。

  按照当地传统的风俗,娶媳妇要支付一大笔开支,其中重头是彩礼钱。“一开口至少是5万元,10万元也正常,这还是2004、2005年的时候,条件不好的甚至要背债娶亲。”村里负责人说。“这笔钱是专门给女方父母的,不包括买房、买金器首饰等,当地称为‘养娘钱’,很多女方家有兄弟的,要的彩礼就会多。”然而,史玉庭认为,两个人走到一起,是要共同过日子的,考虑到老公家经济条件,她娘家没有收取彩礼。结婚时,他们也没有在城里买房子。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2岁了,一家生活很幸福。

  “良缘驿站”倡导婚事新风尚

  徐辉和史玉庭的介绍人董小荣,是九十殿村“红玫瑰良缘驿站”志愿服务小组成员,史玉庭后来也成为良缘驿站志愿者之一,站里目前共有20余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很多是“红娘”,通过自己的圈子为适龄男女牵线搭桥,目前共为18对新人成功牵线喜结连理。除了红娘,志愿者们更是婚事新风尚的倡导者,他们推行移风易俗,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人做起,宣传婚事从简,不铺张浪费,被他们牵线成功的新人也践行了婚事新风尚。村里为此还专门将所有新人的婚纱照集合在一起。

  村民兵营长吴福根家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2012年,儿子当兵回来举办婚礼,吴福根本想大操大办,好好风光办婚礼,但为了响应移风易俗号召,他带头简办婚礼,只在自家办了几桌酒席。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就是经良缘驿站志愿者介绍的。吴福根的两个女儿出嫁,也未向对方要很多彩礼。“以前谁家不大操大办,就觉得没脸面,要彩礼也是相互攀比。现在观念在转变,孩子们过得幸福,生活压力不大就行了。”吴福根说。

  成立高价彩礼调解委员会

  在芜湖县红杨镇三义村,记者在宣传栏看到高价彩礼调解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村党支部书记当组长,村委会主任当副组长,成员还有资深老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通过宣传引导、法律介入让村民认识到高价彩礼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倡议活动,以‘大走访、大排查’等举措,摸清高价彩礼中出现‘天价彩礼’的原因。”红杨镇文明创建办主任贾贤兰说。

  2017年4月,三义村成立高价彩礼调解委员会,了解到谁家有嫁娶喜事,先从侧面打听,再上门了解彩礼情况,“如果索取彩礼超过4万元就算高价。”去年,委员会共调解了3家。其中有一户是嫁女儿,向男方要10万元彩礼,委员会成员反复上门,做了五六次宣传,“告诉他们女儿嫁人是要过日子的,不是撑面子的,少要彩礼,女儿会过得轻松,否则日子会窘迫。”贾贤兰说,这样不厌其烦宣传,终于让村民放弃了高价彩礼。

  高价彩礼调解委员会还组成了宣讲团,到附近村庄巡回宣讲推动移风易俗。红杨镇万程黄梅戏艺术团还就高价彩礼创作改编成戏曲形式,在各个村、县里及重要场合播放。

  为大力推行移风易俗,芜湖县每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大江晚报 记者 李贾) 

相关产品

评论